首頁 > 中心資訊>【育兒早教】孩子不聽話?是不是你沒有先“滿足”他
我們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,但偶爾卻忽然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有時又特別聽話,耳朵特尖,你甚至沒說完,他們就去行動了。
比如“你去看會動畫片吧!”然后電視機就被一秒打開;可是接下來,你要他們關(guān)掉動畫片,又需要費點口舌了。
“先休息會,做作業(yè)累了吧!”“好!”然后就跑出去玩了;要知道剛開始叫他們來寫作業(yè)時,可不是這樣的。
不少父母一旦在溝通中碰壁,就會抱怨說:“孩子總是不聽大人的話”“孩子總是亂發(fā)脾氣”“孩子和我越來越說不到一塊兒去了”“我跟孩子說話,他總是左耳進右耳出”……
但是你知道嗎?這個問題也關(guān)于父母,而不只只是孩子,大多數(shù)原因是——父母沒聽懂孩子的話,沒能滿足孩子的需求。
我們成年人的思維和孩子是不一樣的,如果我們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不能理解孩子,而是一味從自己的角度去要求這要求那,那么和孩子的溝通也遲早會出現(xiàn)問題。
一個4歲的小男孩,經(jīng)常習慣性便秘。在有便意的時候,他通常會選擇坐在那里,盡力憋住。過一會兒,大便就憋回去了。因此,他經(jīng)常幾天才大便一次。
家里的大人都知道他有這個“壞”習慣,所以只要看到他坐著不動,或者表情凝重,就會提醒他:“快去拉臭臭,不然又要便秘了?!薄澳阍趺从肿粍恿耍靠烊バl(wèi)生間”
父母害怕經(jīng)常便秘會傷害孩子的身體,擔心如果不及時提醒,孩子就不會主動拉臭臭,所以總是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并提醒他。如果孩子不行動,他們甚至會強行把孩子拉去衛(wèi)生間。
他們不知道,孩子的這個問題完全是由他們的過度關(guān)注造成的。自從孩子脫了紙尿褲,有幾次拉臭臭在褲襠里,家里的大人們就非常關(guān)注他的大便情況,時不時地就問孩子有沒有臭臭。
這給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壓力,導致肛欲期遲遲未能得到滿足而固著。漸漸地,拉臭臭就真成了一個“大”問題。
這種提醒對孩子來說,一點用都沒有,反而還起了負強化的作用。聽到這樣的話,孩子可能會這樣想:“我不是個好孩子”;“我怎么又讓大家操心了”;“我只是想控制一下自己的大便,可是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,也許我真的很糟糕”……
于是,面對大人的提醒,孩子幾乎每次都會否認自己的便意。他總是說:“不是,不是?!薄皼]有,沒有?!逼鋵?,他并沒有刻意隱瞞或說謊。只是,他認為“憋臭臭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,我不能讓大家知道”。
所以,大人越是提醒,他越是要憋住。除非實在憋不住了,才會很窘迫地去衛(wèi)生間。拉臭臭對他來說,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心理負擔。
這個孩子一天吃飯的時候,突然問爸爸:“豆豆(他的好朋友)每天吃晚飯的時候,就要拉臭臭,是因為他中午吃的食物已經(jīng)被小腸吸收了,被小精靈運到肛門了吧?而不是他晚上正在吃的飯,對嗎?他晚上吃的飯可能還剛剛到達肚子,是嗎?”
爸爸沒有理會孩子話里的意思,皺著眉頭說:“吃飯的時候聊臭臭,不覺得好惡心嗎?快吃飯,吃完再討論!”孩子不說話了,神情開始緊張。
不過,媽媽一直觀察孩子的表情,她想到孩子已經(jīng)三天沒大便了,又見孩子神情凝重,就大膽猜測,可能是孩子自己這會兒正好想拉臭了,可又覺得吃飯時間拉臭不好,所以不好直接說,而用這種方式來試探大人的反應。
于是,她接著爸爸的話,說:“我倒覺得你對豆豆的分析很準確,晚上剛吃進去的飯還剛剛到達肚子呢。你中午吃的食物是不是現(xiàn)在也已經(jīng)被小精靈運到肛門了?”
孩子馬上點點頭,媽媽猜對了孩子的心思,緊接著說:“那我們現(xiàn)在就去衛(wèi)生間吧!人有三急,吃飯時拉臭臭,也并不是件丟臉的事兒。因為肚子里的火車站嚴重堵車了,小精靈們需要先清理一下肚子里的垃圾,才能容納更多的食物。下一次,一定要大膽說出來哦!”“嗯!”孩子感激地看著媽媽,立刻跑到衛(wèi)生間去。
其實,孩子在向爸爸發(fā)問的時候,心里已經(jīng)打開了一扇門——他在嘗試著主動提出拉臭臭,這是一個很好的改變。
可是,爸爸沒能聽懂他的話,反而用成人的標準對孩子進行指責,硬是把這扇門給堵上了。還好,媽媽聽出了孩子話里的意思,與孩子共情,及時將孩子“解救”了出來。
如果我們總是不理解孩子,不知疲倦地給Ta壓力,讓孩子做些并不喜歡的事,甚至強迫孩子去做,假如孩子不做,或者不接受大人的方式,就會責備孩子不聽話、不懂事......
那只會堵住孩子的心門,更加無法向著好的方向去發(fā)展!
很多家長都會評價自己的孩子“其實很聰明,就是有點懶?!钡袥]有想過其實孩子并不是懶,而是對那些不感興趣呢?
健康的孩子沒有真正懶惰的,他們總是在自己喜歡的領(lǐng)域活力滿滿。
比如我朋友的兒子就是非常喜歡數(shù)學和生物科普的,每天都會念叨各種各樣的科普知識,看到數(shù)字就會興奮地去琢磨。
比如看到一個100000000000000的數(shù)字,他肯定會從個位一直數(shù)上去,想知道到底有多大。
你是不是會覺得很無聊?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,這就是無數(shù)啊,很大??!可孩子喜歡,就會去查了,非得查到是什么單位數(shù)值。
前幾天他在鋼琴學校那,盯著一張鋼琴團購海報看了又看,原來是看到了32888.00這個數(shù),回來問“這架鋼琴為什么要320多萬?”而有的孩子看到數(shù)字就頭疼,就想著趕緊逃開。
但是他們可能會對藝術(shù)類的活動更感興趣,比如唱歌跳舞或者畫畫彈琴,或者是運動的時候神采飛揚。
只要你用心觀察孩子們的行為,就會贊同這一點的。
孩子們對于滿足自己的東西都非常積極主動,充滿活力,很愿意聽從大人的指導。其實,我們大人又何嘗不是這樣。
有一篇文章說,要一個人去徒步20里,對一般人來說肯定會覺得太累了。
可如果你喜歡跳舞,跳一整夜不會覺得累,因為你喜歡。而實際上,跳一整夜就相當于走了20里。
想想看,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經(jīng)歷。我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時,也會不知疲倦。而做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事,簡直就是度日如年。
所以,愿不愿意主動做一件事,關(guān)鍵看是不是滿足了內(nèi)心的需求。如果明白了這一點。那跟孩子溝通就好多了。
比如規(guī)則的制定,就不能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,而更應該有滿足孩子的部分。
孩子們都愛動畫片,那怎么安排孩子的動畫時間?經(jīng)常盯著屏幕肯定會傷害眼睛,而不讓孩子看,他們肯定不愿意啊。怎么辦?
“那就周一到周四的晚上不看,周五、周六兩個晚上你自己安排,可以嗎?”
“為什么要這樣,我周一到周四也要看?!?br />
“那幾天你要上學,要早睡,還有作業(yè),沒有時間看,對不對?想想看,有兩個晚上你可以看兩部喜歡的動畫電影,多好??!”
“成交!”
只有滿足了孩子部分需求的規(guī)則,才會真正被孩子遵守。爸爸媽媽可以試試看。
同時明白了這一點,父母也會少很多的焦躁,不會再那樣逼著孩子做自己不擅長的事。
比如有的孩子,他真的不喜歡學圍棋,可父母覺得有用就要孩子去學。
有的孩子可能喜歡這樣的安靜思考,但你的孩子可能更喜歡架子鼓這類有活力的樂器,他不喜歡安靜地端坐在那里思考。
如果是為了自己的需求,而忽視孩子的感受,這樣的親子關(guān)系注定是“不健康”的,總有一天矛盾會集中爆發(fā)。
在還必須依賴父母的階段,孩子可能會選擇順從。特別是小的時候,他們也許只是當做一場好玩的游戲。
可有一天發(fā)現(xiàn)并不是自己喜歡的,孩子就會消極面對,甚至不再去觸碰。 所以有的人過了鋼琴10級、古箏10級,可是考級后再也不碰鋼琴和古箏。
這是為什么?因為這些考級是回饋給父母的證書。自己并沒有從中得到快樂,反而是痛苦的體驗。
如果是孩子興趣所在,當然要支持孩子一直走下去,如果不是,那就不要過于強迫孩子。
養(yǎng)育孩子中的很多問題,就出在到底是要“滿足大人”還是滿足孩子上。而只有那些能看見孩子內(nèi)心的父母,才能及時地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。
(內(nèi)容來自網(wǎng)絡)